2025年4月15日,校园内掀起一股非遗文化热潮。作为“劳动月·非遗进校园”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,“非遗技艺初体验”活动在樟树林拉开帷幕。本次活动以“巧手传非遗薪火,匠心育时代新人”为主题,通过沉浸式体验、大师互动、创意实践等形式,让全校师生近距离感受万州非遗技艺的魅力,在动手实践中体悟传统匠心的深厚底蕴。

非遗快闪展台:传统与现代的交融
活动现场,七大非遗展台前人头攒动。万州竹雕传承人手持刻刀,在竹片上勾勒出层叠的山水纹样,高浮雕与镂空雕技法令观众惊叹;三峡木雕展区,樟木与黄杨木在匠人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摆件,一刀一刻间尽显千年技艺的细腻;糖画摊位飘来阵阵甜香,老艺人以勺为笔、糖液为墨,在石板上“挥毫”,顷刻间金龙、蝴蝶跃然眼前,引得学生们欢呼连连。此外,草编工坊的蚂蚱、树叶画上的脸谱、三峡石画中的水墨山川,以及万州泥塑的泥人,无不展现非遗技艺“化平凡为神奇”的独特魅力。


知识竞答与匠心传承:从认知到实践
为加深师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,活动特别设置非遗知识竞答环节。参与者通过答题集章,兑换糖画等非遗主题奖品,现场互动氛围热烈。一位参与学生表示:“以前只觉得非遗是‘老古董’,今天亲手编了一只草蝴蝶,才发现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匠人几十年的坚持。”与此同时,非遗传承人不仅现场演示技艺,更手把手指导学生体验泥塑、草编的基础工序。劳动是传承的纽带,只有亲手实践,才能理解非遗技艺中蕴含的专注与智慧。
文化根脉与未来展望
从万州竹雕的百年传承到糖画的市井烟火,非遗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新生。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,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。值得一提的是,活动吸引了十多名斯里兰卡留学生参与,留学生们在泥塑和糖画体验中尤为投入,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绽放出独特光彩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搭建非遗传承平台,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,成为文化薪火的传递者,也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,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智慧与美。

此次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让非遗从展柜走入生活,从技艺升华为精神。当学生们手握自己制作的草编蚂蚱、糖画凤凰时,非遗不再遥远——它是一段可触摸的记忆,更是一份值得守护的文化自信。而这份自信,正通过一双双跨越国界的手,传递向更广阔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