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初赛到决赛,从开始到结束
从陌生到熟悉,从懵懂到成熟
从稚嫩到娴熟,从紧张到镇定
如今,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辩论决赛!
经过一个月的激烈竞争,第一届“青春口才杯”辩论赛终于迎来了决赛,19机器人一班和19电信三班在本次辩论赛中脱颖而出,来到了决赛现场。究竟花落谁家呢?
决赛辩题
正方辩手是有19电信三班组成的代表队,他们所持的观点是“少年识得愁滋味”。
反方辩手是由19机器人一班组成的代表队,他们所持的观点是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。
评委及双方辩手
出席评委
(从左往右依次是:学院专职辅导员向红老师,学院团总支书记谭力老师,学院辅导员欧建欢老师,学生会王东同学)

评分标准
与以往辩论赛的评比不同,本次决赛抽取了20现场观众作为临时评委,他们将根据辩手们的表现,以公平公正的心态为正反双方打分。最终工作人员将取20位临时评委打分的10%和四位评委老师打分的90%作为最终得分。
辩论阶段
随着主持人的宣布,决赛正式拉开为帷幕,双方辩手将充分展现自己的口才能力。

反方四辩结辩
各位评委、同学下午好:
我方观点是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,听到这个题目,大家应该想起著名诗人辛弃疾的那首词句: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,少年不识愁滋味”。少年想法很简单,人际关系不复杂,同学之间没有利益存在,做事很直接,需要思考的事情少,主要任务只有学习,相对单一,再就是,少年放学归来,不是“忙趁东风放风筝”就是“儿童急走追黄蝶”。少年衣食住行都靠父母,又何谈愁滋味呢?这是可能有人问,现在的少年呢?其实现在少年更体现我方观点,少年不识愁滋味,现在的少年儿童,经济条件远比他们父母那代更优越,不愁吃不愁穿。在家干家务活,也无非是洗洗碗、扫扫地之类的,甚至有的青少年,在家吃穿全由父母操劳,自己也只有学习,其他方面根本不需要担心,现在的儿童放学,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走很远的路程回家。在学校也不会受苦,有哪些事还需要我们青少年发愁呢?所以我方坚定认为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这个观点。
正方四辩结辩
尊敬的评委、老师:
对方辩友及在座的各位同学,大家中午好!
刚才对方辩友的辩词看似有理有据,实则漏洞百出,由于时间有限,我就简单的提出以下几点:
对方一辩所说少来不识愁滋味是从古至今,但这并不针对于现在,现在的孩子也有抑郁症,这难道不是愁的体现吗?对方辩友说愁自由学习愁、压力愁、但我想说并不只有这些。,更有青春的愁。
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方进行总结陈词。
第一,从少年的成长发育来说,人在成长过程中,烦恼是必不可少的,叛逆期、青春痘、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等等。这些烦恼如潮水般涌来,这也是人们所必须经历的。所以少年怎么不识得这些愁滋味呢?对方辩友的陈词会不会有几分苍白无力呢?
第二,从少年能力的增长上来说,当一个少年从 小时候的快乐到长大的懂理知事时,就知道自己不能乱说话,做事得经考虑。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,责任不也正是愁的另一种体现吗?
第三,从少年的未来上来说,贫穷山区的孩子之所以会比其他普遍孩子懂事,更能自立,这正是因为他们条件恶劣,提回来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,这些直接让这些孩子变得早熟,更比其他孩子更早承受家里的负担,这不就是愁吗?
总的来说,无论是从少年的成长发育上、能力增长上还是从少年的未来上,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愁,这愁也正是我们步入成熟的关键,自由少年经历之后,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成熟
因此我方坚定认为少年识得愁滋味。
谭力老师和王东学长对本次辩论赛分别做出了精彩的点评,并指出了双方辩手的优点和不足。
颁奖时刻
最激动人心时刻来啦:经过20名临时评委和四位评委老师的评分总和,19机器人一班以77.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九届“青春口才杯”辩论赛的冠军,让我们祝贺他们。
接下来,由谭力老师、欧建欢老师、向红老师分别为19机器人一班(一等奖)、19电信三班(二等奖)、19电信二班(三等奖)颁奖。
本次“青春口才杯”辩论赛,锻炼了同学们的现场逻辑思维组织能力和口才,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。让我们祝贺本次“青春口才杯”取得圆满成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