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扎实推进木姜子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工作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力量,创新教育模式,农林科技学院木姜子调研团队于5月16日前往万州区国家木姜子良种基地开展调研与学习活动,开启了“新农科”沉浸式实践课程。该团队由种子、植保、食品等专业的十余名师生联合组成。师生们通过现场调研、参与劳动、走访群众等方式,深入了解了木姜子种植现状,倾听农户心声,为木姜子科学种植提供依据。这一行动既是对“强农兴农”使命的践行,也为万州木姜子特色产业注入了青春动能。
在良种基地,技术人员魏老师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基地内木姜子的生长状态、病虫害情况、产量特点及品质优势等。同学们认真聆听,手持记录本仔细记录要点,不时观察枝叶特征、轻嗅植株气味,并踊跃提问,将所学知识与眼前的木姜子种植实景深度融合,在实地观察中对木姜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随后,为助力基地新培育的木姜子苗茁壮成长,师生们积极加入农户拔除种苗旁杂草的行列,大家一边劳作,一边交流种植经验与技术要点,在劳动中进一步增进对木姜子种植的理解。

走访群众时,师生们撸起袖子投身劳作,在挖地、挑土间与农户拉家常,细致询问木姜子种植现状与难题。当地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农户张爷爷向师生介绍道,经多年实践,嫁接苗成活率从最初的30%跃升至90%,从曾经的“不敢种”到现在的“抢着种”,本地木姜子种植业发展得越来越好。另一旁种植户王爷爷忧心忡忡地对师生们说:“我才移植过来的木姜子苗有一些不知道为啥就死了,好恼火哦。”通过农民们的反馈得知,有一些新移植的木姜子苗木有不少呈现萎靡之态。针对新移植的木姜子苗成活率低这一问题,师生们迅速展开行动。他们俯身田间,仔细查看苗木根系、叶片状态,从土壤质地、枝叶病虫害痕迹等细节入手,结合专业知识展开热烈讨论。为进一步深挖症结,团队现场采集了不同生长状态的苗木样本、土壤及病叶,计划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,力求以科学数据揭开苗木萎靡的真相。

通过本次调研,学院木姜子团队进一步掌握了木姜子种植情况,明晰了产业痛点,确定了下一步研究方向,计划解决苗木存活率低及病虫害等问题,以期通过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,将特色种植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实现荒山披绿与农户增收的双重目标。同时,“实地观察+劳动体验+技术研讨”三维联动模式下的“新农科”沉浸式实践课,让学生们走出课本的理论框架,在田间地头触摸到农业科技的脉搏。他们亲手测量苗木生长数据、与农户深入交流产业困境,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技能,培养了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更深刻理解了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时代内涵。这份扎根乡土的实践经历,不仅点亮了他们的职业理想,也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入了鲜活力量。